按照科技部“以升促建”工作要求,為確保江西宜春豐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升促建”整改取得實效,經與省科技廳共同研究,特制訂本方案。
一、專家組意見和建議
(一)要突出優勢準確定位。要全面體現宜春豐城高新園區獨特優勢,強化內生發展動力,凸顯創新驅動發展內涵。要樹立生態文明品牌,發揮好江西省綠色崛起先行區優勢。要不斷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產業發展生態和和諧宜居生態。
(二)要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要厘清市縣兩級在創新中國成立家級高新區中的責任,賦予宜春豐城高新園區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和審批權限,提升高新區的管理層級。要根據高新區發展實際制定一套適用于創新創業的考核指標體系。要出臺對接創新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政策。
(三)要提升創新創業孵化能力。要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推動產業集群發展。要優化提升現有孵化器建設水平,發展增值服務。要與國內產業創新高地加強孵化創新平臺共建。要注重營造創業環境,結合宜春豐城文化特色和園區發展特點打造豐富的創新創業文化,塑造高新園區品牌。
(四)要構建科技服務體系。要圍繞產業集群完善園區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和引進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與載體。要建立市場化運作創新基金,對接國家相關產業發展基金,要采取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模式,推動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發展。要加快培育本土人才,開展體驗式教育。
(五)要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要進一步明確產業集群發展的路徑,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加速提高園區產業發展的技術含量。要探索“互聯網+”等新常態下產業發展的新模式。要培育新型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高新技術服務業。要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要加快做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
(六)要提升開放合作水平。要與產業特色明顯、高新技術產業水平較高的先進地區加強合作。要積極參與火炬中心組織的培訓活動。要圍繞主導產業舉辦輻射全國的活動,擴大園區影響力。要加強與全國其他高新區的交流。
二、整改措施
根據專家組意見建議,研究制定以下整改措施并明確了責任分工。
(一)準確定位,培育內生發展動力
一是采納專家組意見,科技廳指導宜春市、豐城市共同修改完善《宜春豐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和《宜春豐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發展戰略規劃》,要求宜春豐城高新園區以創新驅動為根本動力,以綠色發展和開放發展為基本路徑,建設創新型特色園區,發揮宜春豐城高新園區在贛西地區的創新創業中心作用。二是全面提升宜春豐城高新園區在江西省綠色崛起先行區建設中的發展地位,努力發展綠色低碳、再生循環產業,打造能源還綠、產業興綠、宜居增綠的發展樣板,凸顯循環經濟發展標桿區戰略定位。三是充分發揮高新園區創新創業平臺和載體的作用,持續不斷地聚集創新創業要素,持續不斷地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持續不斷地培育創新創業主體,打造更加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四是全面優化宜春豐城高新園區發展環境,努力打造創新創業、產業發展、和諧宜居三大“生態環境”。
(二)銳意改革,優化管理機制體制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江西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工業園區體制機制創新的意見》、《關于規范和加強縣(市、區)的省級工業園區機構編制管理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完善園區管理體制。二是厘清市縣兩級管理權限,出臺《宜春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江西宜春豐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賦予高新園區更加自主的事權、財權、人權,逐步提升園區管理層級,下放市級經濟管理權限,建立獨立財政體制和靈活用人機制,全面推動高新園區發展。三是參照科技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評價指標》,制定《宜春豐城高新園區科學考核評價辦法》,明確以產業創新驅動、企業內生動力培育為核心發展導向,突出對創新研發、創業孵化、產業升級、企業成長等方面的考核和督促,對評價體系實行動態管理,每年進行追蹤分析和相應調整,形成更完善的考核管理機制。四是完善宜春豐城高新園區政策體系,加快制定《關于加快高新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深化科技合作的意見》,從鼓勵創業孵化、產學研合作、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明確實施細則,為園區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專業提升,強化創新創業孵化能力
一是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借鑒北京、上海、深圳等先進地區專業化眾創空間成功經驗,瞄準“131”產業定位,鼓勵園區企業立足主營業務方向,加強與新型研發機構、科研院所合作,圍繞優勢專業領域,到2018年,力爭打造5家以上特色鮮明的專業化眾創空間。二是啟動建設科技孵化園,健全“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鏈條。引入風險投資、天使投資、創業輔導等專業化運營機構,探索“創業導師+專業孵化+創業投資”等合作經營模式,提升高新園區創業輔導、投融資對接等增值服務水平。到2018年,實現新增孵化器、加速器面積20萬平方米,新增入孵企業80家,引進和培育10家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咨詢服務等專業化創業服務機構。三是加快共建聯合孵化平臺。加強與發達地區先進孵化器戰略合作,收集、遴選、孵化一批技術領先、市場前景好的重點項目到高新園區加速產業化,到2018年,實現聯合孵化項目40個。四是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與全國知名融資路演平臺進行全面合作,每年舉辦4場以上創新創業大賽、創業高新?劍邑匯等系列活動,全力打造宜春豐城高新園區創業品牌。
(四)平臺引領,構建科技服務體系
一是聚焦“131”產業發展需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加快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出臺落實《宜春豐城高新園區技術交易平臺(豐科易)成交項目專項補助政策實施辦法》,到2018年,引進10家以上知識產權、技術轉移、技術評估等中介機構,完善豐科易技術交易平臺的技術對接、技術交流、技術交易等服務功能。搭建高新區知識產權服務平臺,打造知識產權服務產業鏈。對接國家和省級檢驗檢測機構,建設集計量、檢測、標準、認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二是強化創新資源集聚能力。到2018年,引進和培育5家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包括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等。加強與重點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建設5家以上產業技術研究院、2家以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新型研發創新平臺。三是加快健全科技金融服務。豐城市設立20億元循環產業發展基金,支持高新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每年設立5000萬元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引導基金,撬動10—50億元社會資本,重點支持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設立6000萬元企業應急倒貸基金,宜春市積極對接江西省“科貸通”,優先支持高新區中小企業發展。引進3家以上創投機構,設立1億元的孵化創投基金,全力支撐高新園區創業孵化。每年組織2次科技金融對接會,組織企業對接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及創業投資子基金、江西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和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以及社會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各類創新創業發展基金。落實《豐城市企業直接融資獎勵扶持辦法》,依托江西省股權交易中心豐城分中心,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全面推進20家豐企上市融資。四是加快智力資源集聚。貫徹落實《中共宜春市委關于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強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宜春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實施創新驅動“5511”工程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圍繞本地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引進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依托國家“千人計劃”、中組部“萬人計劃”和江西省“贛鄱英才555工程”等人才引進綠色通道,采取多種形式,力爭每年引進兩院院士、科技領軍人才等高端人才2名以上;引進高水平創新團隊5支以上。五是注重本土創新人才的回歸和培養。鼓勵支持成功人士回歸二次創業、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高校畢業生回鄉就業。與宜春學院、宜春職業技術學院、洪州職業技術學院等本地高校合作開展體驗式教育等創業就業知識培訓。對在創新創業一線做出過突出貢獻的本土人才,列入省和國家級創新人才和團隊計劃的,分別以項目方式給予10萬元和30萬元獎勵。
(五)特色聚焦,壯大高新技術產業
以龍頭企業示范項目為引領,推進傳統產業提高技術含量向中高端化發展,切實壯大本地高新技術產業,到2018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63%以上。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領域,重點推進江西瑞林稀貴金屬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及產業化等項目建設,到201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00億元。裝備制造領域,重點推進華伍股份高速列車制動摩擦材料開發與產業化應用、頂翔智控多旋翼多通道高續航智能無人機制造技術研究等項目建設,到201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0億元。新材料領域,重點推進唯美三期、宏瑞新材料擴建工程等項目建設,到201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60億元。生命健康領域,重點啟動1700畝生命健康產業園建設,到2018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0億元?,F代服務業領域,加快“互聯網+”與服務業融和創新,重點推進味粽小鎮、江西國控豐盛物流等項目建設,加快商業模式創新與業態創新,到2018年實現總收入80億元。同時,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綠色服務通道,加快高新技術培育,鼓勵企業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申請國家專利,到2018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60家,新增有效發明專利占比提高5個百分點。對新認定的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新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獎勵。
(六)高端鏈接,提升開放合作水平
一是建立與先進高新區溝通機制,學習先進高新區在創新創業、孵化器建設、產業升級等方面的發展經驗,探索區域產業聯動、創新協作模式。二是積極參加科技部火炬中心高新區主任培訓班等各類高新區培訓活動。三是開展各類招商活動。按產業領域成立4支招商宣傳小分隊,積極參加全國招商活動,宣傳園區投資發展環境。積極組織參加江西(香港)招商周、深圳高交會、東盟博覽會等大型招商活動。四是圍繞園區再生資源和循環利用產業,承辦1—2次全國循環經濟領域知名會議論壇,提升園區品牌。五是組織專人赴美國硅谷、以色列特拉維夫、北京中關村、武漢東湖等國內外知名科技園區、國家高新區進行考察學習和交流。